怎么办?人民当家做主。
“宣言”文章回顾了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说,“亿万中国人因为能够成为这片大地的主人而扬眉吐气,能够为自己的家园劳作而意气风发……无数劳动者挥洒着汗水,也燃烧着激情,无数建设者不惧任何困难而拼搏向前。”也就是说,共和国在新成立后不久,就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源在于亿万人民对这个政权、这个政权的执政党有高度的认同,所以才会为共和国的建设奉献力量,同时,在奋斗中,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回馈。
我们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历史,看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迸发的中国速度,无一不得益于政权与人民之间正向而积极的互动。“上下同欲者胜”,我们常说民族精神,往往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候表现得更充分。人人都觉得有机会改变命运,人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幸福,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
无疑,在改革再出发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民族精神。而要激发这种精神,而要激发这种精神,必须抵住利益集团对涉及人民整体利益的改革的干扰,不断打破固化的利益,让人民参与到改革中来,在改革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制度
这个必须要有制度的基础做保障。
“宣言”文章列举了这5年的一些工作。比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越来越多;各级机关政务微博账号从不足6万到近18万的增长数量;纪检部门开发的手机随手拍、微信一键通等网络平台……人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直接、更便捷、更见成效。
比如,基层有民主恳谈会、民情通报会、社区议事会、村民决策听证会,协商形式丰富多样,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大为拓展。
又比如,为维护人民利益,出台或修订《民法总则》《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司法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冤案错案得到昭雪;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权力“瘦身”、职能“健身”,促进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这个逻辑顺延下来,就是这次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聚焦今后3年,着眼未来30年,也就是说,要理清制度,理顺党和政府、政府各部门、中央和地方、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制度的基础。
但无论是顶层设计、制度变革还是落实阶段,有一个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导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一条改革主线贯穿其中,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