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综述分析 >

新京报:昆山反杀案已了 别再让当事人喘不过气
2018-09-19 12:12 未知

  原标题:“昆山反杀案”已了,别再让“过度关注”压得当事人喘不过气 | 新京报快评

  前不久扰攘一时的“昆山反杀案”,已经尘埃落定。在距离昆山1700多公里的陕西宁强县,于海明的家人终于从焦虑中解脱出来,但很快,他们又陷入另一种烦恼当中。

  据红星新闻报道,有网友在微博晒出向于海明捐赠30万的虚假信息,以至于其家人面对媒体和亲朋好友的追问,不得不频繁地做出解释;很多网友联系不上于海明之后,从全国各地找到他老家;有人愿意高价聘请于海明工作,免费帮助他儿子治病,也有多家机构希望给他们家捐钱,其家人不好拒绝,很为难;在老家超市里、课堂上,只要提到“于海明”,所有人目光都会聚到他家人身上。

  案件定性争议带来的压力“才下眉头”,舆论过度关注带来的烦恼“又上心头”。对于海明及其家人来说,事中和事后两种压力的转换,是与其新闻当事人及亲属的身份伴生的,属于不可控因素,但这带给他们的惊扰,是确切而明显的。

  到头来,他们也陷入减负那般“越减越负”的卸压怪圈:他们想通过跟媒体、公众解释,来卸除这重压力,却发现解释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所以,在某网友找到于海明家人,表示可高薪聘请于海明去海南工作并免费帮其儿子治病后,其家人起初是难为情地拒绝并费力解释,到后来就只有不接电话。

  于海明及家人遭遇的过度关注,无疑是“无组织”的舆论自发为之的结果:自从其困难家境作为案件外围信息被连带式曝光、进入公共视野后,舆论介入沿着“关注-帮扶-求反馈”的梯度推进就无可避免。

  事实上,当初正是这些舆论,以在场姿态助推了“昆山反杀案”的进展,这也是促成这起颇具争议性的案件合情合理解决的重要力量;如今将案情“主角”于海明及其家人置于难以喘息之境地的,可能还是这股舆论力量。虽然它们前后起到的作用有别,但贯穿其中的用意或许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无力者有力”,让于海明得到足够的声援和帮助。

  饶是如此,经历了这么多公共事件的“拉练”,舆论本该多些警惕“好心变成坏事”的自觉。用过度关注逼得当事人不堪其扰,也是不该出现的情景。

  从媒体报道看,于海明本人在案发后,至今仍处在惊魂未定的状态。在9月1日当地公安机关认定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做出撤案决定后,回到家的于海明恐惧未消,基本上屏蔽了跟外界联系的渠道。虽然他没有像影视剧中那些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那样,说出“我想一个人静一静”之类的话,但这其实就释放出了“请勿打扰”的无声信号。

  如果说眼下他仍有需要,那他需要的,也是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其实现心理治愈乃至重建,尽早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继续被网民盯着不放。

标签: 关注 家人 昆山 舆论
0

上一篇:媒体谈整容逐渐“低龄化”:孩子审美观被带偏
下一篇:没有了
官方微信公众号:掌酷门户(wapzknet)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综述分析 >
相关资讯

新闻热点
精选美图


客户端合作免责友链
Copyright 2009-2017 冀ICP备09035849号-1
掌酷门户 版权所有 冀公网安备 13092302000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