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应坚持四项原则
20世纪上半叶,我国老一辈民族学者就已开始讨论民族学中国化的问题。所谓中国化,简单说就是具有中国特色。随着时代发展,民族学中国化不断被赋予新意义。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提供了思想指南。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
增强学术自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摧毁中华民族形下之器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形上之精神,如学术自信。因此,一些中国学者特别是民族学者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西方理论范式都是正确、先进的,基于本国视角和本土经验的研究都是低层次的,进而奉西方理论、方法和范式为圭臬。然而,从历史看,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够保持两千多年而没有四分五裂,孕育、滋养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我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在民族学资料方面有很多宝贵文化成果;从现实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密不可分。因此,我们不仅应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且应增强学术自信。没有学术自信,就难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
加强对西方理论方法的批判。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科学上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舍弃批判的态度,代之以轻信佐证不足的假说。当代学者如果不能对前人理论和方法的不足提出分析和批评,就无法提出超越前人的理论、方法和概念。19—20世纪的西方民族学研究的大多是处于原始状态、社会较封闭、阶级或阶层尚未分化、没有文字的族群,西方民族学者在田野调查前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和风俗等情况大多不了解,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与之相比,我国少数民族的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不少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献资料,我国民族学者对研究对象比较熟悉。这就意味着西方理论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和解释中国实际,不能盲目套用。更进一步看,西方学者喜欢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数理论仍停留在假设阶段,其科学性和普遍性没有经过实践证明。把这些假设运用到中国社会和文化研究中,显然并不科学。
融贯中西,取长补短。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学术源流不同,学术体系也有较大差异。中国传统学术源自先秦诸子百家,西方学术源自古希腊罗马;中国学术比较注重人文性、哲理性和应用性,西方学术比较注重逻辑性和理论性,二者各有所长。全盘肯定本国学术传统,不借鉴吸收国外学术精华,就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世界学术发展趋势;全盘否定本国学术传统,必将处于世界学术的附庸地位。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我国优秀学术传统,吸收西方学术精华,特别应充分利用民族学擅长的比较法与结构分析法深入研究我国文化资源,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认知方式和思想内容提炼出来,充实、更新现代民族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