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4月2日电 题:行走在大山里的“光明使者”
新华社记者于瑶、杨泽
“先跟微信绑定,把金额和密码输进去以后,收到确认短信,说明微信购电成功了。”在宁夏同心县窑山供电站营业班班长刘向春指导下,村民杨正全第一次通过手机缴了电费。
杨正全一家生活在同心县王团镇车道岭村,是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从2009年起,伴随着大规模生态移民搬迁,窑山供电所所辖王团镇等5个乡镇13个行政村的用户由7000户减至1376户。尽管如此,对电力工人而言,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脚步从未停歇。
刘向春清楚地记得,2005年以前山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讯靠吼,交通靠走”,身上背的工具箱至少15公斤,从供电所到最远的农户家要30多公里。
“山里的路难走啊。在有些巡视线路上,两基杆塔明明就在眼前,但是山大沟深,必须绕行好几公里才到。”刘向春指着眼前的一道道山岭说,随着山路慢慢修宽,骑摩托、开汽车方便了,但是部分村庄因为地貌原因,仍需步行才能到。
行走在50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窑山供电所的工人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既为群众守护光明,也为自己守住初心。
“以前每个月都要上山例行用电安全检查和抄电表读数。因为村与村隔得远,当天回不去,晚上得借住在老乡家。后来一到抄表的日子,老乡就提前把饭给我们预备好。”刘向春说。
爬了一段山路后,记者感到两腿发酸,但刘向春和他的同事依然健步如飞,“都习惯了。只要是村民有需要,一个电话我们就过去。”
“巡好线,供好电,服好务”是电力工人的自我要求。刘向春告诉记者,为方便山区群众购电,他们走村入户现场办公,目前已累计为617户村民开通远程充值或微信购电服务。
49岁的王东已经在电力一线工作28年,站在山梁上,他抬了抬安全帽,给记者讲起自己的故事。2013年7月的一天,王东骑摩托车载着同事去巡视线路。山路只有一步宽,一边是荒山野岭,一边是悬崖深沟,突然摩托车一歪便顺着山崖往下翻,王东和同事大脑一片空白。幸运的是,尽管摩托车摔到沟底,但他们恰好跌落在软土上,安然无恙。
尽管困难与危险层出不穷,但对行走在大山里的电力工人而言,能为山区群众送去光明便是最开心的事儿。“每次给村民装完设备、修好线路,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有价值。”王东说。
“千难万难,不让山区百姓用电犯难”。虽然需要他们服务的村民越来越少了,但是窑山供电所的电力工人们,每天仍旧翻山越岭,守护那千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