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

人民日报刊文:使用网络语言应取舍有度
2018-04-06 06:56 人民日报

  原标题:使用网络语言应取舍有度

  互联网让今天的语言使用生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放眼望去,习用者张口“蓝瘦香菇”、闭口“臣妾做不到”,这边站着傲娇的甄嬛,那边是伤不起的宝宝。成语被重新阐释,诗歌连同诗人被娱乐:杜甫很忙,李白睡得香,屈原躺枪……以上如果说仅是无伤大雅的打趣,类似把“医生”写成“医牲”、用“土肥圆”消解他人外在形象的“新词新语”就另当别论了。

  更有部分网络新词新语或内涵庸俗或带着戾气,部分网络新文体或无病呻吟或虚张声势,皆从网络流入日常生活。其中,网络低俗词语要脱敏,往往借同音或近音字粉墨登场,但不管其形式如何花样翻新,只要一说出口,其读音本身便暴露出低俗内涵。充斥戾气的新词语同样喜欢借同音字遣词造句,但与低俗词语脱敏不同,暴戾词语往往为达到诋毁、攻击目的而选用矮化他人人格的文字。流行新文体多模式单一、雷同,如“咆哮体”“逼转体”,使用者仅通过变换其中某几个字词就构成一段文字,表达内容空泛,给人削足适履之感。

  语言系统其实具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会自然通过分层过滤,淘尽渣滓、淬炼真金。虽然如此,当下部分网络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

  一方面,某些网络新词新语新文体对语言自身带来冲击。汉字历史悠久,表形表意,意蕴深厚,只哗众取宠地满足于对文字内涵的消解,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华而不实。另一方面,低俗、浮夸的网络语言过于盛行,将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流行文化的气质内涵。言为心声,语言反映人的思想境界。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再造。只是这种理解和再造的主流,当是对汉语言之美的正面涵养,而不是一味抖机灵式的戏谑恶搞。这一类网络新词新语对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未成年人语言鉴别能力尚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但追新求奇、张扬个性心理强盛,所以也是最容易不加理性判断就盲目接受这类新词新语的群体,或将在无意间种下“游戏文字”以及语言传递出来的“游戏生活”的种子。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旧质语言要素的消亡,也有新质语言要素的产生,这是语言创新的必经阶段。对其中无伤大雅者,我们尽可以抱着宽容心态和开放眼光对待,对庸俗暴戾、浮夸恶搞者则当有所规范、有所引导。

  首先,要加强媒体语言使用规范。媒体肩负传播文化,引导舆论,服务大众等重要责任。在语言使用上,媒体应首先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己不使用低俗暴戾词语,同时,在抵制低俗暴戾词语时不失语。其次,要加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语言规范,家庭和学校应充分认识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写作,教育学生远离低俗词语和暴戾表达。

标签: 语言 低俗 新语 暴戾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官方微信公众号:掌酷门户(wapzknet)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
相关资讯

新闻热点
精选美图


客户端合作免责友链
Copyright 2009-2017 冀ICP备09035849号-1
掌酷门户 版权所有 冀公网安备 13092302000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