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赋能、迭代、对齐、颗粒度、引爆点……成为互联网黑话,高薪、996成为互联网代名词,年轻人一窝蜂涌入,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但浪潮之中,一群高学历年轻人走向反面。 “走,进厂打工! ”成为口号,在嘈杂的流水线上,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们开足马力向前。
海关总署最新进出口数据显示: 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达到21.73亿元,较2020年增长21.2%。 从江浙、大湾区一带生产的商品,通过海洋流向全世界,中国制造成为经济腾飞的基础。
国货崛起成为新的潮流。 在疫情中、在洪水中,国货品牌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救援现场,过硬的质量和设计,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制造业崛起的背后,年轻人投身制造业成为新的浪潮。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前拿到4个offer,学生遭遇工厂哄抢,工厂一工难求等新闻频频出现。
近期,我们找到几位高学历进入工厂的年轻人聊了聊,希望揭开他们选择的背后,时代的小小一角。
出生于1999年的刘振鹏心中,有一个不变的道理:真的学会一门技术,肯定是饿不死人的。这是比铁饭碗更铁的饭碗。
因此当身边同学加入考研大军时,他很早就想清楚了自己的出路:就业,去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
出乎家人意料的是,最终他进了厂,整日忙碌在生产线上,即便他毕业于南通大学。
从很小开始,刘振鹏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贪玩、会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但成绩一直说得过去。
2017年,在江苏高考的他考入了南通大学,度过了4年大学时光。他的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和电子一半一半”。
互联网成为热潮之后,班上很多同学也开始学习电子信息类的知识,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互联网公司高薪的吸引力,让很多同学向往。
刘振鹏却不同。术业有专攻,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我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计算机喜欢,不代表你们真的能把这一门弄通。”
对机械感兴趣的他,最终的决定,是进入一家国产电冰箱生产厂,成为现场工艺技术员。
第一个反对的是母亲。在老家人的眼里,大学本科毕业的他,“怎么就进了个工厂,每个月的工资还没有我高。”
刘振鹏想得很清楚,他反复劝他们不要目光短浅,要看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