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

40年前 国运改变从这9页手稿开始(图)(4)
2018-11-05 03:36 北京青年报

  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有几栋老式楼房,今年85岁高龄的孙长江就和老伴居住在这里。像很多老知识分子的家一样,这套房间简朴而干净,沙发上蒙着沙发巾,家具都是旧式木制,茶几上摆着全家福照片,照片上孙老夫妇被两个女儿和几个孙辈环绕着。北青报记者到访时,孙老就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只是因为脑部疾病,他如今已经无法进行顺畅交流,但一生经历的风雨都篆刻在脸上安详密布的皱纹里。

  孙长江1933年出生于福建厦门,虽是南方人,却是一副身材魁梧的北方大汉的样子。他自幼跟母亲在泉州长大,靠母亲当小学教员的微薄薪水读到中学。1949年9月,正读高二的孙长江报名参加了解放军,随部队到福建永安剿匪。1952年,他从部队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自己挑选了历史专业。青年时代的孙长江勤于独立思考,大学毕业论文写的是《论谭嗣同》——他对谭嗣同的研究还引来著名学者李泽厚与他进行了一场笔墨讨论。毕业后他留在人大任教,“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江西余江县劳动,1973年回到人大哲学系工作。1978年初,他调到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和老领导——时任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的吴江一拍即合,要写这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吴江是中共资深理论家,他在自己的著作《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处的日子》里回忆道:1978年初,他和孙长江谈起中央党校第一期理论班学员正在针对“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进行的讨论,孙长江自告奋勇为《理论动态》写一篇文章,澄清一些糊涂认识,发给学员参考,题目就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起草过程中,理论班学员杨西光送来了胡福明的那篇稿件。“我看了来稿,觉得文章写得还是有勇气的,只是理论和逻辑性不足。我将来稿交给孙长江一并处理,请他与他正在起草的文章捏在一起,题目还是用我们原定的。”文章最后就是由吴江定稿并送胡耀邦审阅的。

  关于稿件的修改

  修改稿突出“唯一”二字

  全文增加了四个小标题

  9页孙长江的修改手稿复印件在北青报记者面前一字排开。可以看到,每一张上面,孙长江都把大样(胡福明的稿子经《光明日报》多次修改后的版本)一段段剪下来,贴在稿纸上,然后在稿纸空白处写满了字迹。事实上,这一版修改稿已经是他多次修改后、正式排印前的最后一稿。

  据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回忆, 孙长江将两篇文章捏合到一起的经过是这样的:“他一边写, 一边将《光明日报》送来的大样可用的段落和长句 剪下贴上。捏在一起的结果是, 形成了一个6600多字的新的稿。其中剪贴《光明日报》稿中2700来字。”

标签: 检验 光明日报 实践 真理
0

上一篇:西安高新区公布“年轻”董事工资 区财政局长免
下一篇:没有了
官方微信公众号:掌酷门户(wapzknet)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
相关资讯

新闻热点
精选美图


客户端合作免责友链
Copyright 2009-2017 冀ICP备09035849号-1
掌酷门户 版权所有 冀公网安备 13092302000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