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国家几乎停止了对半导体产业的投入,集成电路产业自然深受影响。
“原子弹之父”钱学森曾经这样感慨道: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我们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我们为此失去很多。
此后,中国在自主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道路上先后发起了三次冲击:
第一次: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了24条二手生产半导体生产线;
第二次:80年代中期,引进设备同时引进技术、软件乃至外资及其管理方法,
诞生了华晶、首钢NEC、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等四个半导体企业;
第三次:90年代中期,实施华晶“908”工程以及上海飞利浦先进半导体、首钢NEC、上海贝岭的技术升级,同时在浙江绍兴引进一条微米级半导体生产线。
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对我国实行了技术禁运。
即使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也只能引进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里西方淘汰的技术。
对于当时属于高科技领域的半导体产业,中国只能通过特殊渠道少量购买设备,始终无法从官方途径大规模引进半导体设备和技术资料。很多千方百计购买来的设备已过时,甚至根本就不配套。
此外,当时的企业只讲生产、不讲消化,大生产线始终未能进入良性循环,集成电路产业链远未形成。
这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人都说“集成电路不是好玩的”、“搞集成电路,就是抢个地雷顶在自己的头上”。
在吸取前几次惨痛经历的基础上,1995年,我国下定决定要把集成电路产业搞起来,投入100亿元发起“909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建设了一条8英寸硅片,从0.5微米技术起步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生产出了64M随机动态存储器,并实现了盈利。
这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是,它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信心:中国大陆也是可以玩转集成电路,投进去的钱不会“打了水漂”。
这样,中国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开始放心投入到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之中。
到了2006年,中国的集成电路市场占有率已经占到了全球的6%(在1995年这个比例还不到1%),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并且,超越日本和美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
6
奋起直追取得硕果累累
此后,中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量始终占全球的1/3,自给率还不到10%,对外依赖却相当严重,每年集成电路进口额超2000亿美元,远远超过石油和粮食,很容易就被西方国家“卡住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