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

浙江义乌40年缩影:从鸡毛换糖到全球电商(3)
2018-04-08 23:22 未知

  在义乌廿三里街道的拨浪鼓广场上,有一组“鸡毛换糖”的铜像,这里是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的敲糖换鸡毛,到如今万商云集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从一个建成区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普通集镇到如今建成区面积已超过50平方公里、流淌着浓郁国际化气息的现代商贸城市,义乌的40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的缩影,更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影响全世界的缩影。   

  60岁的何海美是义乌的第一代摊贩,也是义乌商贸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她看着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己也从一个背负着“割资本主义尾巴、投机倒把”等罪名偷偷摸摸摆摊的小商贩,做到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和何海美一样,一代又一代义乌人的前赴后继,千万义乌商人的勤劳勇敢,换来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艰难迁徙,最终汇聚成了创业打拼的一股洪流。

  拨浪鼓带来的生意

  “这是老的吗?”李克强总理问何海美。何海美赶紧说,是老的。总理笑了,将拨浪鼓高高举起:“那这是文物啦,得放到博物馆里。”这一幕被定格在照片中,何海美把照片放大,摆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

  2014年,李克强总理造访义乌商贸城,何海美作为商城代表之一,给总理献礼。为了这份礼物,她费尽心思,终于淘来一个老旧的拨浪鼓。她觉得意义非凡,最能代表义乌商户。

浙江义乌,走街串巷的货郎担(翻拍于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摄
浙江义乌,走街串巷的货郎担(翻拍于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摄

  “义乌人经商的故事,还要从拨浪鼓说起。”何海美说。

  拨浪鼓是义乌第一代商人的“身份证”。早年间,义乌一带农民每年冬春农闲的时候,肩挑两个担子,手里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用自家土产的红糖或饴糖做成的糖饼、糖块,去别家换鸡毛一类的毛发。人们叫他们“糖担”。

标签: 新京报 市场 义乌 摊位
0

上一篇:环球时报社评:特朗普口气转温和 中方需谨慎
下一篇:没有了
官方微信公众号:掌酷门户(wapzknet)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各地新闻 >
相关资讯

新闻热点
精选美图


客户端合作免责友链
Copyright 2009-2017 冀ICP备09035849号-1
掌酷门户 版权所有 冀公网安备 13092302000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