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掌酷旅游 > 极致 >

去高邮的理由除了咸鸭蛋还有他(7)
2020-03-26 09:24 澎湃新闻网

汪曾祺在小说《大淖记事》中描写的大淖,如今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小公园

后来经过汪曾祺考证,脑这个字的发音应该来自于蒙古话“淖儿”,也就是水塘的意思,后来随着小说《大淖记事》的问世,高邮这个地名也就顺理成章的由“大脑”变成了现在这个“大淖”。

沿着大淖巷行至大淖河边,如今这里只是一个砌了围栏的大一点的池塘,不见“沙洲”,也无“浩淼”之感。没有了芦苇和往来码头的船只,现在这里只是一个附近居民会来散步的小公园。

当然也不是一点也找不到过去的痕迹,至少我还看到了“三圣庵”,这是大淖河西边一处极小的庙,我记得汪曾祺写到过。

汪曾祺在散文《三圣庵》里,写了小时候祖父带着他去大淖边的三圣庵,去看一个叫指南的老和尚,指南是个戒行严苦的高僧,是他爷爷的朋友。他写指南和尚是为了引出指南的徒弟铁桥,铁桥和尚则是汪曾祺父亲的朋友。

指南的徒弟铁桥是一个风流和尚,相貌堂堂,会写字,会画画,是善因寺的方丈,后来据说是当汉奸给毙了,他也是小说《受戒》里石桥和尚的原型。

汪曾祺是以写和尚出名的,作为晚年复出文坛大放异彩的老作家,当年他的代表作就是《受戒》,写的是一处乡间小庙里和尚们的生活。

过去高邮城里的寺庙多,他小时候常去庙里玩,看各种各样的佛像。他写过的承天寺、善因寺、天王寺似乎都已经拆了。

汪曾祺写僧人的内容也不少,除了《受戒》,他还写过《四僧》,写过《庙与僧》,现在来看,《受戒》不过是对于《庙与僧》的一种改写。

他对描写正经修行的和尚兴趣不大,汪曾祺写和尚,是将和尚还原为普通人,或者说作为一种职业来写,和一般箍桶的,织席子的,弹棉花的差不多,当和尚也是一份工作。

于是《受戒》里写的那些和尚都不守什么清规戒律,他们吃肉喝酒打牌有老婆,普通人做的事情他们都能做。小说中他对这些和尚世俗化的描写并不令人反感,反而让人觉得怪有意思。

《受戒》里的故事发生地,是真实存在的,就是高邮北郊的庵赵庄,现在叫昌农村。那座乡间小庙,现在还在,变化不大。

1938年,汪曾祺一家为了躲避战火,搬到离高邮城里稍远的一个名叫庵赵庄的农村,住在村中的“菩提庵”里,一住就是半年。

高邮是水乡,过去人们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的,那年汪曾祺去庵赵庄就是从大淖坐船去的。

那时汪曾祺才17岁,带着一本《沈从文小说选》反复翻看,这本书使他对文学产生稳定的兴趣。再后来,他报考了西南联大,去了昆明,成为沈从文的学生。43年后,他发表了小说《受戒》,写的就是那段时间在乡间寺庙避难的生活。

标签: 故居 小说 运河 高邮 汪曾祺
0

上一篇:喂,意大利,你还好么?
下一篇:没有了
官方微信公众号:掌酷门户(wapzknet)

首页 > 掌酷旅游 > 极致 >
相关资讯

新闻热点
精选美图


客户端合作免责友链
Copyright 2009-2020 冀ICP备0903584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92302000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