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长廊,一盏接着一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的时候,日历将从辛丑翻到壬寅。
各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耳边没有一刻是安静的,眼前没有一景是沉闷的。曾经鼓乐喧天是年,鞭炮齐鸣是年,如今烟火寻常、健康平安就是幸福。
过去的两年,断断续续的隔离和封锁,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关系,眼见老人平添了白发,孩童在疫情中长大,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拥有着彼此的陪伴。
从岁首到年末,人们在距离中咀嚼着亲情与友情的重量和意义,可能没有一个春节,比今年更需要陪伴。
春节吃鱼这件事,千百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所以年节里的渔市总是格外热闹。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前一天,为了多批发一些鱼,鱼贩杨超(化名)比平常早一小时出发,凌晨2点半就赶到码头。
他穿着蓝色迷彩衣,套着红围裙,长相白净,看上去有些腼腆,可一开嗓,就是一股子老练。
杨超今年28岁,父亲在他出生之前把家从沈阳迁到青岛,靠着卖鱼,一家人融入了这座城市。他从小就在码头边长大,傍海而食,吹惯了腥咸的海风,见惯了沸腾的渔市。
他喜欢在渔市的生活,但是父母总认为这一行整日湿手湿脚太辛苦,所以还是让他读了计算机专业,但还是没能改变什么,大学毕业后,他坚持继承了父亲的“老杨鱼行”。
事实证明,他没有砸父亲的招牌,鱼永远新鲜,每天,小小的鱼行要卖出去300条鱼,这是信誉的证明。
偶尔有客人不急,停下来跟他聊天,他也不聊别的,就聊眼前的鱼,说话间手下的活儿并不停,三言两句间,鱼身已经切成了大而均匀的薄片,鱼头和鱼尾整齐地码放在上面,再顽固的悲观主义者,也会被眼前的这些生机勃勃所打动。日子久了,也分不清络绎不绝的客人是买鱼顺带着聊聊,还是聊天顺带着买鱼。
而杨超总是来者不拒,说:“我陪着客人,客人也陪着我。”
这一天凌晨6点,送完酒店和大排档的订单,他一边铺货,一边身手矫健地把跳出来的鱼踢回去,只待第一批登门选材的主顾。
临近年关,越来越多人过来打听鲅鱼能不能邮寄,要寄给异地过年的亲人,“老板这5条大鲅鱼我全要了。”眼疾手快的顾客,说话间已将5条鱼拎在了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