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掌酷军事 > 中国军情 >

镌刻在废墟上的记忆——汶川大地震亲历记(4)
2018-05-12 20:17 掌酷网军事

听到这个消息,记者们马上将北川的灾情播发了出去。考虑到北川的灾情严重,我留下了部分新华社、解放军报和八一厂的记者赶赴北川采访,请他们尽最大努力将那里的灾情和施救情况报道出来。

绵阳,不是我们的目的地。这次地震,震中在汶川。我想,可能汶川的灾情比北川更严重,在目前成都机场关闭,道路损毁,许多中央媒体记者“干着急”的情况下,我们只有火速地赶赴汶川,才能将全世界都关注的汶川灾情报道出去,才能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情况。而要赶赴汶川,除了尽快到达设置在都江堰军队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了解灾区的全面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保障外,在目前这种道路桥梁被毁、电力通讯中断的非常时期,别无其它选择。

于是,我带着其他记者向都江堰军队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进发,但“北川”这个名字被我牢牢地刻在了心里,再也抹不掉了。

三、不眠之夜

从绵阳市到都江堰市,我们驱车走了两个半小时。

这座山水园林城市因都江堰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李冰父子为老百姓治水的故事,在这里妇孺皆知,流传了二千多年。

进入市区,闯入眼中的是倾斜的房屋,东倒西歪的广告牌和无家可归的灾民,一种进入重灾区的感觉瞬间弥漫全身。

在一处十字路口,我们停下车来,打听都江堰军队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的位置。车门刚打开,七、八个衣衫不整,浑身泥水的男女老少挤上车来,慌乱地抢占着座位。他们中,有的受了伤,用破布条胡乱地缠着伤口;有的一只脚穿着胶鞋,另一只脚穿着布鞋,鞋面上湿漉漉的,粘着泥土,裤腿高高挽起。我问一个叫谭斌的中年人:“你们是从那里来的?”他说是从汶川县水磨镇逃出来的。“你们这是要上哪儿?”他说不知道,看见我们的车门一开,误认为是公共汽车,就惊慌失措地跑了上来。谭斌今年56岁,是汶川县水磨镇众成冶炼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走了一天一夜,才到了都江堰。“太可怕了,我们那里的房屋几乎被夷为平地,有很多群众被埋在瓦砾之下,幸存下来的吓得四处逃生,几分钟前还生机盎然的小镇,变得惨不忍睹。”他说:“一路上,我们艰难跋涉,翻山越岭,尽管时刻小心翼翼地提防着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但我的小腿还是被滚落的石块砸伤。”谭斌记不清摔了多少次跤,躲过了多少石块的袭击,才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到了都江堰。

我灵机一动,谭斌的倾诉,不正是送上门来的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吗!于是,我赶紧让中央电台马上连线并发快讯,通过采访这位逃生的灾民,用同期声将汶川的灾情作了报道。新华社军事记者李宣良在很短的时间内采写了了一篇《解放军来了,我们就不怕了—-汶川县一名地震幸存者讲述逃生经历》的特写发往新华社。

标签: 救灾 汶川 灾区 抗震
0

上一篇:喜讯连连,国产电磁弹射型航母或将呼之欲出
下一篇:没有了
官方微信公众号:掌酷门户(wapzknet)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掌酷军事 > 中国军情 >
相关资讯

新闻热点
精选美图


客户端合作免责友链
Copyright 2009-2017 冀ICP备09035849号-1
掌酷门户 版权所有 冀公网安备 13092302000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