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既是全身麻醉中完善麻醉镇痛效果的有效技术,也是降低麻醉手术过程中应激反应程度的有效技术,特别是星状神经节的阻滞,在瘟疫流行期间,更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有效措施,对改善肺磨砂玻璃样变也有一定疗效。
e、环甲膜穿刺切开置管技术:是危重症患者长期人工呼吸支持所必须的技术。
在所有这些技术里面,除了环甲膜穿刺切开置管技术不常用外,其它技术,都是麻醉科医生每天日常工作中天天都在操练的技术。比如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目前熟练的手术医生每天可以完成15~20台手术,这也意味着在该手术间内工作的麻醉科医生,每天就要完成15~20例气管内插管。这样的工作量,想不熟练都不成。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敢问其它任何一个科室,能有麻醉科医生这样的操作机会去操练上述这些与急危重症抢救直接相关的技术吗?
4)麻醉学科很多独有的药物,既是麻醉期间的日常用药,同时又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关键药物,大部分也是其它学科医生在日常医疗工作期间无权使用的药物(即毒麻限剧类药物,也就是必须严格监管的红处方药物):比如麻醉药物、肌肉松弛药物、镇静药物及其大剂量的使用经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大剂量使用经验、脱水利尿药物的大剂量使用经验、麻醉性镇痛药物、实施人工冬眠所需的药物、以及实施控制性降压、降温的药物等等。此次抗击疫情的工作中,肌肉松弛药物在危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管理中的普遍使用,是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5)从麻醉学科发展出来或推广开来的现代监测设备:
a、血气分析技术:这是以Severinghaus为代表的北欧麻醉学派(斯堪的纳维亚学派)的杰作。它使人类首次进入了人体内,得以了解细胞的生存环境——内稳态。它的出现,对了解细胞的氧供需状态、慢性缺氧后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乳酸堆积的机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改变了临床治疗的很多观念。
b、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是日本光电公司技术开发部长青柳 彻先生发明的设备,首先得到了美国麻醉学会(ASA)的认可,并在美国麻醉科率先得到大规模的应用,随后普及到全世界。它的问世和普及,使麻醉直接相关的死亡率下降了1~2个数量级,即由原来的1/5 000~10 000,迅速下降到了1/100 000~200 000的水平。
c、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技术:仍然是北欧麻醉学派的发明。它可以通过无创的方法,连续测定呼出气的二氧化碳分压,直接反映肺的通气功能。与氧饱和度监测一起,构成了麻醉中掌握呼吸功能状态的最佳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