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掌酷旅游 > 赏味 >

沙县都吃不起了?这里除外(4)
2021-11-24 08:53 九行

除了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沙县人性格里“勤劳”“敢拼敢闯”“不服输”的韧劲,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沙县小吃。

沙县,建县于东晋义熙年间(405年),而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一部分中原人便顺着古道入闽,逐渐在沙县附近定居下来。又称“衣冠南渡”,给沙县带来了最初的中原饮食文化。

古时的沙县水路发达,是周边地区农贸产品的集散地,江西、江浙以及本省的福州、汀州、闽南、莆田等地的商贾又带来当地的饮食文化,于是,沙县长年累月间便综合了中原、福佬、客家、广府、江浙的食物口味。

△各色饮食文化在沙县相遇

△各色饮食文化在沙县相遇

只要细心留意,你就会发现遍地开花的“沙县小吃”也几乎集中开在东南沿岸这一块。因为口味太相近了。

这样的口味基础,也注定了沙县小吃的客源不会太少,为后来的“全国第一连锁”埋下伏笔。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沙县小吃摊,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刚吹起“改革开放”的春风,便有沙县人开始尝试做小吃摊贩。在1982年,当地小吃店便冒出了54家。但此时的沙县小吃,还被局限在当地。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沙县民间经历了一场“标会”破产潮,让大多数沙县人身家一夜清零,甚至背上债务。不得已,他们只好外出谋生。而此时,全国各地的民工潮正盛,物美价廉的沙县小吃很快流行起来。

△沙县小吃的兴盛,因“标会”而起

△沙县小吃的兴盛,因“标会”而起

最初,沙县人谋生的工具,不过“四根竹竿一块布,两个煤炉两口锅”,他们却渐渐凭借着“1元进店,2元吃饱,5元吃好”的早期口号和“四大金刚”扁肉、拌面、蒸饺、炖罐给“沙县小吃”打响了名堂,成为遍布全国8.8万家、年营业额超500亿的大产业。

沙县的夏茂镇俞邦村,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几乎全村60%的人口88%的劳动力都外出经营小吃。小吃,不仅被沙县人“吃”出当地最大的一张文化名片,还“吃”成了支柱性产业。沙县的人均收入已经从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19年的20528元,


官方微信公众号:掌酷门户(wapzknet)

相关资讯

新闻热点
精选美图